800小说网 > 芭莎文集 > 哈萨克人驯马

哈萨克人驯马

800小说网 www.800xs.so,最快更新芭莎文集 !

    新疆的夏天是迷人的,除了明媚的阳光,晴朗的天空,苍茫的群山和碧绿的田野外;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观光的景点,是人们休闲度假得好去处。

    2003年8月下旬的一个周日,我携妻、子随亲友去了一个名叫“车师故道”的度假村,有一段儿刻骨铭心的经历,至今令人难以忘怀。

    车师故道度假村,是由一个历史典故而命名。相传远在两汉时期,西域的车师国分为前后两部分。前部的都城设在东疆吐鲁番,即交河古城。后部的都城设在北疆吉木萨尔的北庭。当年交河与北庭两地的车师国人沟通消息、贸易物产、消夏过冬,通常是由吐鲁番越过天山石窑子达坂到吉木萨尔。由于它是一条著名的南北通道,故后人称其为“车师故道”现在的车师故道偶尔有人通行。车师故道狭窄处不足两米宽,曲径通幽,风景优美,沿途有古堡遗址,山涧瀑布,还有一尊身躯高大、形象逼真的草原石人。

    我们要去的度假村,恰恰位于车师故道吉木萨尔通往吐鲁番的入口处。度假村占地约2000平方米,天然草场、环境迷人,北面建有一座竣工不久的二层小洋楼,能容纳百八十名游客住宿,房间设施完备、功能齐全。园内有一间长约10米、宽4米的长廊,外面装饰的古香古色,里面有几个石桌、石凳。长廊的西面有一个20x20平方米的草坪,是专供游客消遣的射箭场。距离小洋楼约1000米的山坡下,是度假村的民族风情区。一片开阔的草地,东面有3个哈萨克毡房,供游客休息;北面有2个较大的蒙古包,一个供游客消遣娱乐;另一个则是餐厅,可供约30名游客同时用餐。该区东、南、西三面环山,在靠西的山脚下,有一条自南向北的自然河流,滚滚而下流淌的水流,象征着天山对其儿女们的一片深情。

    我们到了车师故道度假村已是傍晚时分。负责接待我们的东道主,早已备好了酒席等候在那里。“友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”席罢,趁着大家酒劲十足,东道主不失事机的安排我们到那里的一处蒙古包ktv,大家唱歌、跳舞纵情地放松了一阵

    到了大自然的怀抱,若不不尽情享受,那岂不辜负了它的一片盛情。第二天一早,用过早餐后,我们就去攀登河西面的山峰。到此山峰须先越过那条自然河流。虽说是盛夏季节,但这条河,流淌着的是冰雪消融的雪水,河水冰冷刺骨,且河床两岸全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。我们只好沿岸向南行走,寻找渡河的工具。还好在离驻地约一里路处,我们发现了一个单索缆车,通过它我们顺利的到达了彼岸,开始了登山活动。登山的感觉是极为舒心的,首先你要选好一个要被你征服的山头,然后你就竭尽全力的去攻下它。待你爬上了既定的山头后,当你站在山顶环视四周时,此时的你就像是到了小人国的巨人。山下的一切都变得渺小了,昨夜住过的小洋楼,变成了火柴盒;昨夜用餐的餐厅、娱乐的帐篷和哈萨克毡房变成了白色的围棋子儿;

    就连刚才还不可逾越的河流,也变成了一条缠绵不短、细长闪光的白丝带,只有在这一瞬间,你才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博大胸怀。再往此起彼伏的群山方向望去,你才发现自己脚下站着的山峰,还是个小个子,还有比它个儿更高的山峰在朝你招手,朝你微笑,仿佛在鼓励你去投向它的怀抱。就这样我们翻过了一山又一山,体验着这山更比那山高的心情。

    是什么声音?同行的人带着望远镜,他朝驻地望去,然后告诉我,是山下的同伴在呼唤我们,似乎是在叫我们回去。我看了看表,已是下午4:00了,不知不觉我们已在山上逗留了将近四个小时时间。我们互相招呼着踏上了下山的行程,抄近道,不一会儿我们已经到了河的西岸。

    河对岸就是我们的驻地,大家都很累了,谁也不愿意再走一里地去搭乘前面的缆车。这时,河对岸有一个骑着马的哈萨克壮年男子,在向我们打手势。噢!他的意思是问我们愿不愿意乘他的马过河。经过一番手势比划,我们以接送一个人5元钱的价格成交。他牵着马先将妻子送过了河,然后骑着马又来接我。等我在马鞍子上座稳后,这次他不是牵着马送我过河,而是踩着马蹬子也骑在了我身后的马背上。他牵着缰绳,用马鞭敲打着马屁股,嘴里吆喝着,赶着马淌河。这匹马驮着我俩下了水,低着头费劲往河对岸走,当走到河中央的时候,突然马的前腿打了个趔趄,接着身子朝向河的上游倒下,我和那位哈萨克马夫顷刻之间变成了落汤鸡

    还好!没被马压着或踩着。此时我也顾不得什么了,三步并作两步的慌忙上了岸。那马夫还在河的中央,他一只手握着马缰绳,一只手握着马鞭子,在河水里就没头没脑的使劲的抽打那匹马,把马一直抽到了岸上,还怒火未消,嘴里咕噜着,继续用鞭子使劲抽、用随手捡起得石块使劲砸、用他湿淋淋的皮靴使劲揣那匹马。而那匹马则象是犯了错的孩子一样,任凭他的主人惩罚它,丝毫没有反抗的表现。看见马的主人如此教训与我们有着同样遭遇的马,我动了恻隐之心,忙去劝阻他,并付给他约定的报酬。

    回到驻地,我换了一套衣服。一位同伴关心地问及我,我就对他诉说起刚才的经历,并不解的为那匹可怜的马鸣冤叫屈:那个哈萨克马夫太不讲理了,那匹马又不是故意的,他竟那般残忍的教训它。

    同伴与我的看法截然相反,他操着地道的新疆口音说:“对的呢!哈萨驯马就是这样,它在那儿犯了错,就在那儿教训它,马才长记性。如果当时不教训它,过了几天你想起这档子事来,再教训它。马就会想:我又没有做错啥事情,主人平白无故的凭啥教训我,它还想不通咧。人也一样,在那个地方犯了错,就应该在犯错的当时教育他。不然的话,他就会想,你们早干啥去了?我当时犯错的时候咋不教育,现在处理我,这不是秋后算账吗?”

    讲此话的人是一个开小车的驾驶员,没有念过多少书。但是,他讲的话却是那么生动、那么富有哲理。以至于他讲过的这些话,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。

    这就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故事。

    哈萨克族,俗称马背上的民族。他们凭着马鞭子,凭着祖祖辈辈积累形成的驯马规则,驯服了数不清的野马、烈马。做到了人类与马的和谐相处。

    联想到,我们的国家,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,尽管有着强大的国家机器;尽管有着庞大的监察纪检机构;尽管有专门的机构制定并通过了一部部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、法规。但是仍有许多人犯错或是犯罪都不是当时发现并及时指出的,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,如同滚雪球般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以至于有些错误或许当时发现并指出,从纪律上至多也就是批评教育或是给个轻微处分什么的,就足以达到教育他人和惩戒本人的目的。现实并不是这样!而是待小错发展成大错、大错发展成犯罪、小罪发展成大罪、大罪发展成死罪。这才有人发现、有人管,才被有关部门立案,或查处、或关进监狱、或打入死牢

    在返回的途中,沿途令人目不暇给的美丽景色不时的引诱着我的视线,但是我的思想仍然被刚刚经历的事情和思索的问题所缠绕。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本小人书“一根针的故事”它使我脑海中思索的问题找到了答案,令我的豁然开朗。

    “一根针的故事”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:古时候,一个成人,偷了别人家的一头牛,被官府抓住,判了斩首之罪。临刑时,其母哭成了泪人,该子请求母亲再让他吮乳,母亲应允了。该子在吮吸母亲的乳头时,突然咬去了母亲的乳头。围观者不解,罪犯向众人诉说:其幼年时偷了邻居家的一根针,不仅没有受到母亲的斥责,反而受到了其母的赞扬。结果,其以偷盗为荣,以至于铸成杀身之祸。

    “哈萨克人驯马”和“一根针的故事”同出一辙。前者说明发现错误苗头即刻教育的好处;后者说明了对错误姑息、迁就的坏处。一正一反,由此我得出了政治文明的另一个简单的检验标准:这就是,在人类社会里,无论地位高低,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任何一个人,所犯的错误,如果能够及时地发现,并给与尽早的惩戒,这样的社会至少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政治文明程度。

    这个标准不仅仅对于人类社会是有效的,我相信它也同样适用于整个自然界。譬如说:对于大自然造成的灾害,如果我们能及早的发现,并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,是否,它给人类文明造成的危害就会小一些。又譬如说:对于环境污染,如果人们都认识到向大自然排放污染物质,是对社会的犯罪,那么,大家都会自觉的对有毒物质进行处理,这样一来,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否就会好一些